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从不同视角看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热点问题丨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5/26 10:57:46  浏览量:9328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5月24~30日是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

5月29~30日,恰逢中国医科大学甲状腺论坛召开,本次会议特开设了“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专题,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肿瘤瞭望》整理精华内容,与读者分享。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及治疗争议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从发生到临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叶蕾教授指出,对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有三个原则:患者层面(存在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形态学层面(结节的大体形态、B超特点及细胞形态)、机制层面(生物标志物,包括血清和穿刺液中的分子特征)。
 
1. 患者层面的高危因素包括:电离辐射、家族史、性别、肥胖、甲状腺摄取18-FDG PET-CT。Genetic MEN2或家族性髓样癌是甲状腺性结节的强恶性风险因素;女性甲状腺结节发生风险是男性的3倍;而男性与更高的恶性程度相关;超重和肥胖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分别增加25%和55%。
 
2. 形态学:B超检查方面,甲状腺结节在B超上的恶性特征是低回声、边界不清、微钙化、竖直类的生长(纵横比>1)。全球各地根据B超的恶性征象,都形成了区域性的评估体系。ATA基于超声特征的模式识别,将甲状腺结节分为:极低风险、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和良性。美国放射学学学会基于加权点,形成了ACR-TIRADS分类,为全球多个地方认可。《2020年甲状腺结节超恶性风险分层中国指南》推荐了基于计数法的C-TIRADS评分(图1)。细胞形态学方面,主要采用Bethesda分级。例如,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学诊断最低标准为:含胞体结构;核增大,外形不规则;核内假包涵体;核沟;多个小核仁或大核仁。
 
3. 机制层面: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2018年推荐,Tg主要用于甲状腺全切术后复发的常规评估;怀疑甲状腺恶性肿瘤者,术前应常规检测血清降钙素进行甲状腺癌的鉴别诊断,降钙素水平者应同时检测癌胚抗原,升高的血清降钙素值可反映患者体内甲状腺髓样癌的瘤负荷水平(图2)。
 
图1. 基于计数法的C-TIRADS
引自: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21.30(3):185-200.
 
图2. 血清标志物检测的推荐条款
引自:甲状腺癌血清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肿瘤临床2018年第45卷第1期

图片甲状腺结节的消融治疗:共识与争议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桑亮副教授报告,随着医学发展及科技进步,超声引导下消融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与外科手术比较,甲状腺结节消融治疗具有如下优势:微创,无瘢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保留甲状腺功能。但消融治疗存在残留复发的风险,需要严格的适应证。针对甲状腺结节消融治疗,韩国专家共识(2012)、意大利专家共识(2015)、AACE/ACE/AME指南(2016)、2020奥地利专家共识、2020欧洲甲状腺协会专家共识(良性结节)等根据适应证、是否耐受外科手术、患者意愿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推荐。
 
甲状腺微小癌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包括:非病理学高危亚型、无儿童期放射治疗史,无甲状腺癌家族史,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证据,无被膜及周围组织侵及,非多灶性且病灶不位于峡部,直径≤1 cm,没有贴近后内包膜(距离>2 mm)经充分告知后,患者拒绝外科手术或密切随访,经评估,患者自身条件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治疗,要求微创消融治疗。
 
国内外多项研究报道了甲状腺癌消融治疗的有效性的安全性。总体而言,甲状腺良性结节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望成为部分结节替代传统手术的新的治疗方法;热消融治疗低危PTMC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有望成为部分低危PTMC患者治疗的新治疗;如何把握适应证,准确把握PTMC高危风险及术后如何合理的管理和评估,仍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及基础实验证实和支持。

乳头状甲状腺癌治疗的现代观点:从手术到观察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健教授报告指出,甲状腺癌愈后良好,特别是微小乳头状癌。许多国家报告甲状腺癌发病率快速增加,主要是由于甲状腺小乳头状癌(包括微小乳头状癌,PTCs≤10 mm)的检出增加了。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小乳头状癌已经被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而对于低风险患者是手术还是观察尚存争议。
 
日本的Miyauchi等开展了对Kuma医院1235例PMC患者和东京癌症研究所医院360例PMC患者的10年观察(Miyauchi A, et al. Thyroid. 2018 Jan;28(1):23-31.)。结果显示,在Kuma医院1235例患者中,仅分别有8%和3.8%的PMC患者显示体积增大≥3mm和出现新的淋巴结转移。而974例接受即刻手术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1179例接受主动监测的患者;东京癌症研究所医院230例患者中,分别有7%和1%的患者出现了体积增大和新的淋巴结转移。两个机构中,在疾病进展后接受挽救性手术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复发或死于PTC。此外,美国、韩国对微小癌开展的2.1~7.9年观察研究均显示,极少病例体积增大。因此,美国甲状腺协会建议:对于微小结节,无淋巴结异常,不建议行细针刺活检,直至甲状腺结节≥10 mm。
 
另外,手术仍是PTC的首选治疗方法,分子水平的诊断和预测将对未来PTC诊治产生影响。各指南仍然推荐对于大的高风险的肿瘤行全甲切除,高柱状细胞癌、滤泡癌伴血管侵及或侵及周围组织,全甲切除后需放射碘治疗。ATA建议,小的低风险的结节(腺叶内T1、T2期),不推荐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于低风险甲状腺切除患者不推荐常规术后放射碘治疗。
 
目前国内对于PTC/PTMC的手术治疗日趋保守。国内目前尚无保守治疗的RCT数据,PTC的观察比较审慎,实施中也有很多困难,权威医疗中心具有密切观察的可行性。

新型抗癌药物对甲状腺的影响及临床应对
 
广东省人民医院关海霞教授指出,多种抗癌药物可能带来甲状腺的不良反应,其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类型也并不完全相同(图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主要通过垂体炎或者原发性的甲状腺损伤而带来甲状腺功能的改变;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则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常需增加甲状腺术后患者LT4的需求量。
 
TKIs所致甲状腺损伤的可能机制包括:(1)药物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后导致甲状腺缺血性炎症破坏;(2)增加3型脱碘酶表达水平,导致消耗性甲减;(3)抑制甲状腺激素通过MCT8的转运。
 
关于TKI所致甲状腺损伤的临床管理:TSH>10或两次TSH>5,同时有临床症状;或者TPOAb阳性或AIT超声改变则可确诊为原发性甲减,可应用LT4替代剂量1.0~1.6 mcg/kg。对于甲状腺炎,常为自限性,必要时可短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既往甲减,根据TSH监测,可能需要增加LT4剂量。
 
ICIs所致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机制:甲状腺方面,主要是认为与甲状腺存在自身免疫的背景,ICIs诱发了其免疫损伤相关;垂体方面,可能是与抗原递呈细胞、补体的激活、炎症反应等相关。
 
ICIs致继发性甲减是垂体损伤表现之一,可结合垂体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和实验性结果以及影像学改变确诊。对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患者,可考虑LT4替代,并监测T4。ICI所致的内发泌腺体损伤(甲状腺毒症)的管理,中度或严重症状者,可β受体阻滞剂对症治疗,甲状腺危象患者住院治疗,可予以ATD或碘剂。
 
图3. 可能导致甲状腺不良反应的抗癌药物
引自European Endocrinology 2020; 16(1): 32-9

版面编辑:洪江林  责任编辑:聂会珍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甲状腺癌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